排除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将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排除法是一种快速而有效地解答选择题的方法,因而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推崇,成为解答选择题的常用方法,而且在各门学科的选择题中都可以运用。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运用排除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呢?这里结合历◇史选择题的特点,以及实际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在解答历史↑选择题时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运用排除法。
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这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当面对一道选择题的时候,第一步就是卐要明确题干的意思,也可以说是题目的指向,即ξ到底要考查什么知识点。只有准确理解了题干的意思,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做到有的放矢Ψ ,使排除更加有针对性。
就题干设计方♂式来看,历史选择题主要有两种:直接设问和间接ζ 设问。直接设问就是题干明确指出要考查的知识点,不需要考生再去理解或总结题干的意思,可以直接排除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比如,
欧洲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A.复兴希腊、罗马古典Ψ文化 B.面否定罗马天主教会
C.提倡理性精神 D.争取实现∞普选
(2004年高考历史试『题—广西单科①卷)
这道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非常明确,考生只需要排除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就可以了。
间接设问,就是题干♀由材料组成,要考查的知识点隐藏在材料中,需要考生准确理解材料并归纳出要「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才能解题○。比如,
杜鲁门提出“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这一主↓张付诸实行后
A.所有对日作战国家的军队共同占领了日本
B.战争结束后所有外国军队撤出了日▅本
C.美苏两国联合控制了日本
D.美国以“盟军”名义占领了日本
(2004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
这道题目的题干是由╲一段材料组成的,题干的意思也隐藏在材料中。首先要对材料进行准确理解:杜鲁门是美¤国总统,他的观点体现了美国对占领日本的政策,他指出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也就是说对日本的占领不能像对⌒ 德国一样由英法美苏分区占领,特别是不能和苏联共ω 同占领苏联,实质是要由美国单独占领,正是在这一☆政策下,美国不顾苏联的反对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了日本。因此根据的题干材料提供的信息,我们就可以对选项进行排除了,不难①得出正确答案D。像这一类间接设问的选择题,也可以说是材料型选择※题,在近年的高考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要做好这︾类选择题关键就是要准确理解题干中材料的含义。
其次,在准确理解题干意思,明确题♂目要考查的知识点后,就可以用排除法进行解题了。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以下三种排除法:
第一:排“错”法
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一是指与题干意㊣ 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这类选择题的设问往往是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要求选出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选项,反过来只要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剩下的也就是△正确答案了。比如,
下列关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国内政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全国各省区均已宣◇布独立 B.清朝皇帝已经决定□ 退位
C.革命〓派掌握了各省的政权 D.袁世凯已掌握了清政府的实权
(2004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
解答这道题目,首先要明确是让选出正确的选项,也就要排除在■题干情景下说法错误的选项。四个选项单独来看都没有错误,但是【题干设定的情景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的国内政局,从时间的限定来看是1912年1月,因□此要把四个选项都放到这一情景下进行排除。A.全国︻各省区均已宣布独立,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只是南方十几个省宣布↓独立,而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在清政府的控制下,所以该说法不符合题干意思;B.清朝皇帝已经决定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2月12日,所以不◥符合;C.革命派掌握了◤各省的政权,武昌起义后,南方先后有十几个省◣宣布独立,但在革命※形势发展的同时,各省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所以不符√合;其实到这个地方,正确答案已经出来了,就是D项。1911年11月初,清政府被迫¤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这■样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取代了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袁世凯也『就掌握了清政府的实权,所以D项符合题干。
二是指选项本身的说法就是错误①的,首先就◥要排除。比如,
下列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从长江流域兴起,发展到京津地区 B.始终受到清政府的严厉镇压▓
C.带有笼统的排外的色彩 D. 曾在山东、直隶等地建立♂政权
(2004年高考历史试题—广西单科卷)
这道题目是要考查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相关知识,要求对义和团运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题干要求选出关于义和团运动正确的表述,因此运用排“错”法。A.从长江流域兴起,发展到京津地区,这个选项的前半部分㊣说义和团从长江流域兴起,而我〗们都知道“义和团,起山东”,因此A项说法本身存在错误;B.始终受到清政府的严厉镇压,从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来看,先是剿灭后改为“招抚”,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々团,最后又采取镇压政策,所以B项说义和团始终受到严厉镇压本身就是错误的;D.曾在山东、直隶等地建立政权,我们知道╳义和团运动从兴起到失败都是分散的斗争根本谈不上建立政权的问题,所以D项的说法也不符合历史事■实,是错误的说法。因此,排除掉错误的A、B、D,剩下的C项就是正确答案∩了。从分析来看,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不能正确区分外来文明和外来侵略,带有盲目的排外色彩,所以正确答案是D。在这道题目中,选项A、B、D三项即使不看题干也是错★误的,因此可以很快的排除掉,解题的速度和正确〇率也就相应的提高了。
第二:排“正”法
即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这里的“正”是指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一项的选择题。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仔细审题,切忌粗心大意。因为在这类题目中,说法正确的选项反倒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错误”的选项。比如,
下列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在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
B.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003年高考历史试题—江苏卷)
这道题←目要求选出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表述不准确的选项,因此只要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就可以得出此题的正确答案。分析: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风运动。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其主要意义在于,通过整风,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正确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整风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分析我ξ 们可以看出,A、B、D三项关于整风运动的说法是准确的,按∮照题目的要求,正确答案就是C。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和整风运动没有关系。
第三:排“它”法
这里的“它”是指与题干意思无关的选项◥,也可以说是干扰性选项。排“它”法,即排除与题干意思不相关的选项,但这类选项本身说法是正确的,只是与题干的要求无关,通俗地说就是风马ぷ牛不相及。往往这类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强,考生也容易╳出错。比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的战役是
A.敦刻尔克》战役 B.诺曼底战役 C.阿拉曼』战役 D.斯大林格勒战役
(2004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
在这道题目中,题干的指向非常明确,就是要求@ 选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战役。从四个选项来看,C项的阿拉蔓战役是发生在北非战场,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没有直接关系,而且从地理角度就可以直接排除;A.敦刻尔克战╱役是英法军队撤离欧洲大陆时发生的战役,也与开辟第二战场没有直接关▽系;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可以说是对德国法西斯作战的第一战场,也就谈不上第一战场的问题。通过分析可以看出,A、C、D三项都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可以排除,剩下的B项就是正确答案了。
以上三种排除法并不是专门针对∑哪一类选择题的,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往往要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排除法△的有效性,提高排除的准确率,最终提高解答选择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责任编辑:admin) |